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于1958年,是一所开展博士、硕士、本科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建校以来,学校汇聚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在内的高水平专家学者,建成了由国家医学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领衔的高水平学科平台,产生了以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为代表的高质量创新成果,做出了以助力防控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新冠肺炎疫情为标志的突出社会贡献,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引领性和标志性工程。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和特色,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引育并举汇聚高水平师资队伍,加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攻关,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交流水平,持续提高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提供一流服务的能力,扎实开展“双一流”建设。
一、建设目标
(一)中长期建设目标
到2035年,呼吸病学位居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临床医学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学校办学水平和贡献能力大幅提升,综合水平位居国内独立建制医科院校前列。到2050年,呼吸病学引领世界一流学科水平,临床医学学科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学校办学水平和贡献能力显著提升,跻身国际知名、国内一流大学行列。
(二)2021—2025年建设周期学校整体建设目标
到2025年,呼吸病学跻身世界一流学科水平,临床医学学科整体实力进入国内前10%,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独立建制医科院校先进行列,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医科大学。
二、学科建设总体规划
(一)学科布局总体情况和学科建设总体目标
1.学科布局总体情况
坚持“以医学为重点,加强医学相关学科建设,促进医工、医理、医文交叉融合、协同发展”的思路,统筹学科分类发展,构建结构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体系。
(1)全力打造“双一流”建设学科:临床医学。
(2)巩固强化广东省首轮“冲一流”建设学科:基础医学、药学。
(3)大力扶持广东省第二轮“冲一流”建设学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医学工程。
(4)持续加强作为学科思政建设重要纽带的医学人文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5)辐射带动医学相关学科群: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心理学、口腔医学、生物学、医学技术。
2.学科建设总体目标
一流学科引领示范作用充分凸显,以临床医学一流学科为龙头,带动相关学科水平大幅提升。力争到2025年,呼吸病学跻身世界一流学科水平,呼吸疾病相关学科群达到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水平,临床医学学科整体实力进入国内前10%。
(二)拟建设的一流学科及其对带动学校整体建设的作用
拟建设学科:临床医学(学科代码:1002),建设口径: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研究。
1.推动学校综合实力全面增强。临床医学是学校的龙头学科,能有效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师资建设、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显著提升学校创新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和竞争力,推动学校综合实力全面提高。
2.促进一批临床学科整体水平提升。以“呼吸系统疾病及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研究”作为建设口径,从多个学科和专科精准发力,有效促进临床医学学科水平的提升,带动临床医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一批重要二级学科的建设。
3.打造一流学科引领、多学科竞相发展相互支撑新格局。以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为核心,通过学科交叉和资源整合,形
成共建、共享、共赢的学科建设机制,辐射带动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学、中西医结合等学科水平整体提升。
4.带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坚持学科与专业发展同频共振,以“双一流”学科建设反哺和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将优势学科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其快速发展和水平提升将极大程度地提高全校人才培养质量。
(三)推动建设学科发展的主要举措
1.以优势学科为龙头,推动学科水平全面提升。立足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发展格局,加强以呼吸病学为龙头的优势学科群建设,重点建设与呼吸内科密切相关的学科,打造带动临床医学发展的优势学科群。推进学科共建,促进医理、医工学科交叉融合。
2.以创新平台为依托,促进学科/专科内涵建设。以参与广州实验室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国家药监局胸腔疾病药物临床评价生物检测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学科平台建
设,带动学科/专科水平提升。
3.以内培外引为手段,夯实学科队伍基础。深入实施“南山学者”人才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围绕重点建设学科和领军人才打造高水平创新团队,有针对性地加强各级科研平台人员梯队建设,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和吸引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4.以临床需求为导向,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围绕临床领域的重大问题开展科研攻关,推动基础与临床的有机融合,引导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切实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实施重大成果转化培育计划,实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新突破。
5.以立德树人为中心,培养创新实用人才。打造一批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探索“医学+X”、本-硕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以“临床医学专业统筹实验班”(南山班)为代表的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一批拔尖医学创新人才。
6.以拓宽渠道为抓手,提升国际交流水平。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强化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加强国际教育学院建设,探索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开展“联合学位”“双学位”项目。
三、2021—2025 年建设内容
(一)加强党的建设,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1.突出政治引领,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把加强党的建设贯穿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保证。
2.夯实党建基础,不断提升党的建设治理。以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为重点,持续推进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多方联动、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确保“双一流”建设的各项工作部署贯彻落实到位。
3.坚持常态长效,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引导带动全校党员干部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双一流”建设的自觉行动、做好工作的思路举措、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领。
(二)落实《总体方案》五大建设任务和五大改革任务的具体举措
1.落实五大建设任务的具体举措
(1)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①注重内涵发展,构建一流本科教育体系
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以“新医科”建设为契机,推进医工交叉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开展卓越医师人才培养计划、拔尖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梯队计划,加快推进专业内涵式发展。
搭建优质课程体系。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体育、美育、劳育工作,构建完善的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建设,推进高水平教材建设,着力提高课程、教材含金量。大力推进线上与线下、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虚拟与现实有机衔接的混合式教学组织模式深度融合。
增强实践育人成效。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所占总学分的比例,加强学科竞赛支持力度。推进校内与校外实践平台联动运行,形成实践育人合力。强化临床学院和临床教学基地的教学主体职能,推进临床教学的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临床教学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完善质量保障机制。建设一批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新型智慧教室,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实效。构建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与学分制改革和弹性学习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质量。
②坚持质量导向,打造高水平研究生教育
优化培养类型结构。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扩大临床医学紧缺专业(全科医学、儿科学、妇产科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麻醉学等)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
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按照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要求,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集中力量打造精品示范课程,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健全招生录取办法。不断优化硕士研究生招生自命题初试科目内容,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进一步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研究生培养监督质量评价体系,加强研究生过程培养各关键环节考核管理,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深化科教融合和产教结合,提高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
(2)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①加强师德建设,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把师德师风考察贯穿人才引进与管理的全过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强化结果运用,在人员招聘、职称评审、职务晋升、干部选任、评奖评优、项目申报等工作中落实师德失范行为“零容忍”。
②强化人才引培,汇聚高水平创新人才。有计划引进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辐射作用,打造优秀创新团队。
③重视教育教学,增强专业化育人能力。搭建教师成长专业平台,建立教师成长档案,推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建立以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为核心要素的导师评价体系。
④优化师资结构,构建合理化人才梯队。科学配置专业技术岗位、党政管理岗位、教辅岗位的规模和结构,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和专职辅导员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①聚焦重大需求,提升科学研究能力。组织实施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重点研究计划、多中心临床医学研究计划,重点培育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基础前沿类科研项目,持续提升承接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能力。
②瞄准科技前沿,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在神经与精神系统、胸腔疾病药物临床评价和新药研发领域组建申报国家级科研平台。牵头或参与组建精神医学、妇产科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布局建设一批在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提高学术期刊办刊质量,服务学校一流学科建设。
③加强基础研究,提高科研攻关水平。加强基础学科对临床医学学科的支撑作用,组织实施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重点研究计划、临床研究计划,产出一批在国内外较具影响力的重要原创性科研成果。
④注重交叉融合,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以呼吸病学为龙头,以临床问题为导向,深化临床学科与基础学科共建,探索开展“人事双聘”,组建跨单位、跨学科团队开展科研攻关,构建以解决临床问题为核心的科研协同发展体系。
(4)传承创新优秀文化
①传承优秀文化,推进铸魂育人。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通过举办校园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书画作品展等校园文化活动,引导师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弘扬大学精神,汇聚发展合力。将“广医人精神”和“南山精神”作为广医大学精神的内核,贯穿到学校办学治校的全过程。打造校情校史、党性党史教育本土教材,培育优良的校风和学风,形成广医人共同价值观。
③塑造文化品牌,丰富人文内涵。建设融观赏性、艺术性、文化性于一体的文化景观,丰富校园文化底蕴。做好校史馆平面展览、实物展示、数字展示,直观呈现学校发展脉络,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5)着力推进成果转化
①发挥学科优势,建设成果转化平台。围绕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发病机制和救治关键技术开展基础研究攻关和技术产品研发,发挥广州南山科创基金作用,与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医药领域成果转化形成良好互动,推动促进区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②完善孵化链条,培育成果转化项目。实施重大成果转化培育计划,带动临床医学及相关学科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解决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难题,提高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率。
③提高诊疗水平,助力卫生事业发展。加强附属医院特色学科与优势专科建设,提升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疾病诊疗能力,更好地对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健康需求。实施应急救治能力建设工程,协助政府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
④建设高端智库,服务国家战略决策。聚焦国家和地方急需,打造具有鲜明广医特色和世界影响的高端智库,进一步提高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能力。
2.落实五大改革任务的具体举措
(1)加强和改进党对高校的领导
①强化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党委全委会、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
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积极打造以“南山精神”为引领的具有广医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
③扎实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打造具有广医特色的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师生党员在“双一流”建设中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
④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压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建立健全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以优良的党风促校风正学风,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育人环境。
(2)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①完善以学校章程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以修订完善和深入贯彻落实《广州医科大学章程》为抓手,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建立健全内部治理制度体系。
②理顺学校管理运行机制。优化学校内部组织架构,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明晰校院两级的权责范畴,探索制定学院分类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③加强学术治理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教授治学,健全“学术主导、专家决策”的高层次人才引进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学术组织在“双一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④健全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师生代表参与学校决策的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深入推进信息公开和校务公开,主动接受师生和社会对学校办学的评价监督。
(3)实现关键环节突破
①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以“南山班”为代表的临床医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办好卫生应急特色班。探索在医学检验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开办特色创新班。积极推行研究生双导师制度。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以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完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的职称评审机制,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评价方式,形成较为完备的职称自主评审及监管体系。
③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围绕重点发展领域组建学科团队和科研单元,科教协同推动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完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考核体系,建立以代表性成果和实际贡献为主要内容的科技评价机制。全面落实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改进财务报销管理方式。
(4)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①健全学校发展支持机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的指导和支持,探索构建部委省市合建发展模式。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培育基地等合作平台,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促进协同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②优化校务委员会、校友会和基金会运行机制。探索进一步发挥校务委员会作用的新途径,构建面向全球校友的大数据平台,完善南山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管理机制,汇聚发展合力。
③完善多方合作协同育人机制。挖掘利用企业行业的优质育人资源,探索多元合作育人模式。依托广州实验室等平台,推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社会服务等各环节紧密配合和衔接融通。
④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积极参与专业认证,构建科学化、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评价、教学评价、学术评价和成果评价体系,加强自我发展监测。
(5)大力推进国际交流合作
①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深化与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等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积极派出学生参加国际课程周、暑期实验室研修,提升学生海外交流学习经历比例。探索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质量体系,主动参与国外权威评估和认证。
②优化来华留学生招生和培养机制。完善留学生培养方案,建设一批具有全球吸引力、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来华留学医学教育品牌。
③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发挥在呼吸领域的学术优势,积极参与国际相关诊疗指南、标准和规则制定。加强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联合攻关团队建设,培育高水平国际合作成果,着力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
④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结合重点学科发展的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引进高水平人才。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积极参与专业标准和国际规则的制定。
(三)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具体举措
1.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建设好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传染病研究水平。加强与港澳高校的学生联合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附属第一医院横琴院区建设,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建设。
2.加紧培养国家急需高层次医学人才。探索与高水平科研机构实施人才双聘和博士生联合招生制度,强化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持续加强儿科学、精神医学、康复医学、全科医学等“大健康”紧缺人才的培养。
3.加速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推进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合作共建,引导附属医院系统内各学科协同发展。加强与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的合作,按照“医学+X”交叉融合模式共建特色生命科学学科,支撑生物技术专业发展。
4.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聚焦国家在呼吸疾病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的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产出一批在国内外较具影响的重要原创性引领性创新成果,解决一批药品、医疗器械、疫苗等领域“卡脖子”问题。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具体举措
1.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航工程”。积极培育学科带头人,凝练研究方向,建设好研究基地,攻关高水平科研成果,形成思政课程研究和课程思政研究融合发展的“大思政”学科建设格局。
2.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工程”。全面推进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建设,推进高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项目和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一批省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和优质教学团队、教学名师。
3.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提升工程”。精准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高层次人才引育工作,推进“名师培养工程”“学术骨干培养工程”和“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建设。
(五)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的具体措施
1.实施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在基础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生物学等领域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实施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培育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破解重要科学问题。
2.建设基础学科一流创新平台。探索组建表观遗传调控创新药物研究领域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国内先进的基础免疫研究和应用平台。争取实现蛋白质修饰与降解省重点实验室、环境致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级别提升。
3.培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在基础学科探索建立“本-硕-博”密切衔接的人才培养机制。发挥高级别重点实验室平台和资源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开展科学研究,依托大团队、大平台加强研究生科研能力训练。
4.打造基础学科人才高地。实施“南山学者”创新人才计划,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加强基础研究后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完善科技人员分类考核评价机制,稳定高水平实验技术人才队伍。
5.深化基础研究合作交流。深入实施研究生“中外联合培养”留学项目,强化基础学科研究生联合培养。鼓励教师主持或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学科竞赛。
6.完善基础学科评价机制。根据医学基础学科实际情况,设定相对较宽松的建设周期,实施长周期持续滚动建设。坚持以原始创新与重大突破为导向,注重贡献和引领,着重评价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科学价值、学术水平。
四、组织保障
(一)完善“双一流”建设的组织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学校党委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成立“双一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
2.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制定详细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各项建设任务的具体责任分工,逐一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各建设任务的顺利实施和建设目标的如期完成。
(二)优化“双一流”建设的资源筹集与配置机制
1.建立多渠道筹资机制。积极构建政府投入、学校自筹、社会捐助等多层次、全方位的办学资金保障机制,努力为“双一流”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2.强化公共服务资源保障。全力推进番禺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和越秀校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高标准打造公共研究平台。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积极构建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和知识服务体系。
3.深化资源配置体系改革。统筹学校各类资源,建立资源投入与绩效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健全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绩效评价机制、有偿使用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三)健全“双一流”建设的绩效评价和动态调整机制
1.完善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方式。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绩效考核、动态调整”的原则,定期对“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指标任务完成情况、标志性成果和办学成效开展综合评价。
2.加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对“双一流”建设过程实施动态监测和全程管理,通过年度考核、中期检查、期末验收等环节,对建设目标和完成情况及学科建设水平、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等进行全面跟踪。
3.强化建设项目评价结果运用。实行基于学科建设目标的重点投入机制、基于动态评价的投入调整机制和基于绩效评价的投入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